【長照必讀】老人防跌大作戰|居家外出保命安全守則
根據衛福部統計,65 歲以上長者每年有三分之一曾經跌倒,其中不少人因傷而失去自理能力,甚至引發顱內出血等嚴重併發症。跌倒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健康風險,一場跌倒,可能改變長者的一生。
本篇將深入探討老人跌倒的原因、預防方法、正確扶起方法及輔具建議,以及外出時該注意的安全守則,幫助每一位照顧者與家屬為長者打造更安心的生活環境。
「阿公原本只是小中風,生活還能自理,但一次小跌倒後竟住進醫院臥床,不久後就離開了我們,全家都無法接受這突如其來的意外...」
一、老人容易跌倒的常見原因?
許多跌倒意外,其實來自日常生活中的忽略。多多觀察家中長輩身體情況,提高警覺避免因輕忽而提高老人跌倒風險。
-
肌力退化與平衡感降低
隨著年齡增長,肌肉質量流失與神經系統退化,使長者在站立、行走時容易失去平衡。尤其在夜間如廁、起身過快等情況下,更容易跌倒。
-
視力與聽力退化
看不清地面障礙物或聽不到周遭警訊(如門鈴、車聲),都會增加跌倒風險。許多跌倒個案發生在環境光線昏暗的情境。
-
藥物副作用與慢性病影響
服用降血壓、鎮定、利尿等藥物的長者,常有頭暈、站不穩等副作用。糖尿病、中風、帕金森氏症等慢性病,也會使肌力與協調能力下降。
-
家中潛在危機環境
如:地板濕滑、電線裸露、地毯邊翹起、床高度不當、浴室無扶手等。這些小細節往往是引發重大傷害的關鍵。
二、老人跌倒的可能傷害與風險
跌倒看似小小意外,卻可能引發多種身體傷害。一旦住院臥床,生活自理能力大幅下降,不僅影響健康,也衝擊整個家庭的長期照護壓力。

-
骨折與髖關節傷害
長者骨質疏鬆,一旦跌倒極易導致髖骨、手腕或脊椎骨折,影響行動能力甚至需要長期臥床。
-
顱內出血與頭部撞擊
跌倒撞到頭部時,即使外觀沒有明顯外傷,也可能發生「顱內出血」,症狀可能延後出現,務必送醫檢查避免延誤治療。
-
心理創傷與社交退縮
經歷跌倒的長輩,常因害怕再次跌倒而不願外出,進一步導致社交孤立與情緒低落,甚至失去原有的生活動力陷入人生的惡循環。

三、萬一跌倒了怎麼辦?正確扶起方式教學
跌倒後第一時間的處理方式非常關鍵,絕對避免急著拉起長輩!若處理不當,可能造成二次傷害。
-
跌倒急救步驟一:確認意識與受傷情況
長者骨質疏鬆,一旦跌倒極易導致髖骨、手腕或脊椎骨折,影響行動能力甚至需要長期臥床。
-
跌倒急救步驟二:使用「三步法」協助長輩起身
-
若狀況允許引導長輩翻身趴地
-
引導其慢慢用雙手撐起膝蓋跪姿
-
扶住穩固物體如椅子或床緩慢撐起並提供椅子坐下休息
四、如何預防老人跌倒?從日常生活做起
-
養成肌力與平衡訓練習慣
可安排每日步行 15 分鐘、簡單的下肢伸展運動或跟著參與銀髮健身課程。透過專業課程或物理治療師指導的訓練更能有系統地強化肌群。
-
居家安全設計
改善居家環境是第一步,通常長者待在家的時間往往比在外來的久,先把握好家中每一個走道、房間或角落,就能做到居家安全100分。
地點 |
建議改善措施 |
---|---|
浴室
|
安裝防滑地墊與L型扶手
|
臥室
|
使用床邊燈與夜燈
|
客廳走道
|
移除雜物與電線,保持空間寬敞
|
樓梯
|
加裝雙側扶手與止滑條
|
-
穿著與用具選擇
選擇止滑鞋、穿合身衣物、避免拖鞋。並選用多功能的輔具:泰達椅(手杖座椅2合一)輔助居家與外出的日常行動。
五、當跌倒已發生,該如何後續處理與追蹤?
-
短期內觀察有無頭暈、噁心、記憶混亂等顱內出血徵兆
- 後續定期回診照X光、CT評估傷勢
- 與物理治療師合作進行步態訓練與復健
老人跌倒不是無可避免的命運,而是可被預防的事件。從了解跌倒原因、學會正確處理方式,到選用合適多功能的輔具泰達椅與改善環境,都是我們為家中長輩所能付出的最實際關心。
讓我們共同打造一個更安全、更舒適、更安心的銀髮黃金生活。

延伸閱讀與推薦
最新消息